寒冬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募资,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文丨曹玮钰
来源丨投中网
胶着近半年后,人民币募资市场传来了破局的消息。
5月10日,华兴资本旗下华兴新经济基金宣布完成四期人民币基金元的首次关账,规模30亿元。
与往年相比,2022年的投资市场正在承受着巨大变量。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中概股接连重挫,疫情持续反复,投资主题酝酿系统性变化......寒冬期是否已经来了,寒冬又会持续多久,还不好下定论,但寒冬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募资,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拥有足够的弹药,意味着可以支撑到下一个周期的起点,更意味着即便遭遇系统性风险,也能相对从容地拿时间换空间。
所以不难想象,人民币募资正在前所未有的“内卷”。几乎所有人民币和美元机构,在布局人民币而且在要“上规模”这件事上,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共识。
双重因素叠加,人民币募资可以说“难上加难”。近半年,几乎没有大额人民币募资的官宣消息。而且,如今讨论谁家募得多少、募得多快已经不合时宜,关键在于,谁能率先在逆境打开局面。
在这一语境下,华兴今天宣布一笔数十亿元的基金募资首关,也就约等于人民币市场的年内首关了。
另外,在我看来,华兴资本的募资策略对头,也是包凡的经验在发挥作用,所谓对头,尤其是指他时点踩得比较准。想想去年,华兴四期美元基金宣布首关的时间点在10月初——也是美元市场沉寂许久之后的一次破局。从双币募资数据来说,华兴过去大半年内,相继完成了8亿美元和30亿人民币的储备。
稳中有进,进中带稳
说说本期基金。
首先是规模。本期人民币基金首关30亿,考虑到大环境,也算可圈可点。参照前三期基金体量:一期10亿元(2015年)、二期52亿元(2015年)、三期65亿(2017年),叠加当前投资规模化的大背景,本期总规模大概在70亿往上,30亿首关基本完成一半。
算上这一笔,华兴资本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若按规模计算,华兴在国内机构已是妥妥的一线水平。
投资机构有个“三期基金”理论,即一般到第三期甚至四期基金时,一家投资机构的真实业绩才能体现。常青藤商业期刊(Ivey Business Journal)文章作者曾对美国6000多支基金进行研究,发现有2/3的机构,第一支基金就是他们最后一支基金,仅有10%的机构发行过四支以上基金。
华兴的投资业务始于2013年,做了近10年时间,如今人民币和美元双双到了四期基金,至少可以说明,投行业务起家的华兴资本,在投资业务已经立稳了脚跟。华兴2021年财报显示,华兴基金(包括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平均投资回报约为3.6倍。
其次,本期LP阵容,包括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金融机构、家族办公室、华兴生态圈企业/企业家。目测LP构成相对健康,但若想再上规模,险资这类大体量机构LP或是潜在类型。其他信息暂未披露,比如老LP复投比例、具体名称等等。
华兴四期美元的最新规模也到了8亿美元。但我的关注点在于这期美元基金的LP构成,按照四期首关时的口径,LP主要为欧洲、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知名LP。考虑到最近“北美LP大撤退”的局面,华兴这期美元LP的稳定系数应该还不错。
其次,投资方向坚持不变,明确五大赛道:智能制造、数字健康、科技、企业服务和新消费。包凡在给LP的一封信中曾强调了对智能经济主题的看好,“未来十年会迎来一波创新机遇,即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引用”。
华兴算得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但显然也开启了新的身份定位。华兴近期重点提及的代表案例主要放在华大制造、蜂巢能源、理想汽车、菲鹏生物、加特兰、纳微半导体这类"更科技"的案例。
"老炮"的定力
提起华兴,最根深蒂固的标签恐怕仍是“新经济第一投行”。其投资业务始于2013年,起初也没逃得了“FA跟着喝口汤”的路数,即小额跟投一些服务的融资项目。
事实上,FA做投资并不出奇,市面几乎所有FA都在零星做着投资,但华兴的独特在于完全跳脱了"FA做投资"的模样,逐渐形成了一套放眼整个市场都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为FA做投资示例了另一种可能。
我的看法是,这种“独特”要在包凡身上找源头。
从业三十余年的包凡,拥有最全面的玩家视角,包括投行、投资、券商,兼具了买方和卖方视角。不同视角可以获得不同维度的信息,而投资拼的就是信息差。华兴的业务也已经形成一个闭环:除了投资业务,投行业务稳坐国内第一,撮合融资、并购功力扎实,人际情报脉络广布,而且华兴已经集齐香港、美国、新加坡、内地四地券商牌照,IPO承销、定增、私有化也做得来。
那么,包凡是如何运用这些武器的?
翻看华兴资料,一组数字吸引了我的注意。2021年,华兴共计退出24个项目,基金主动退出项目金额86亿元,其中14个是IPO退出。如今大家不爱拿IPO数量说事了,但14个着实不少。重点是剩下10个是非IPO退出,包括并购、一二级交易等等,这是华兴在“退出”环节的灵活度。
今年圈内流行一句话,“会投的是徒弟,会退的才是师傅”。在海外IPO受阻、一二级市场估值普遍倒挂的当下,基金项目如何退得了且退得好,已是更加重要的命题。近期听闻有机构开始在投后专门设置负责退出的人员,也有一线FA正在加大并购团队的搭建。相比之下,华兴拥有的券商和投行工具,在“退出”上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华兴的独特之处,一方面是看包凡做了什么,另一方面,是他没做什么。
先看看做了的,两个关键词:上规模和聚焦。自2019年起,包凡all in投资业务,华兴打法也渐渐鲜明了起来。一是“上规模”,华兴投资的定位是PE而非VC,2017年和2018年,华兴相继完成了创纪录的6.01亿三期美元和65亿三期人民币,加上今天的四期美元和人民币,资金体量相对匹配。打法上,包凡坚持少量重仓,专注成长+成熟期。
目前,华兴的出手节奏大约一年10个左右,单笔金额约在2-3亿元。
包凡不做的事似乎更多一些。
首先,不做早期。投行转投资,终归还是跨了行,隔行如隔山。可即便如此,包凡也没选择“小步快跑”找感觉,更不假意借助VC,让华兴的投资层次更丰富,募资故事更多元——业内有些机构正是这么做的——他坚持一年只做10来个大案子。
再一个,不凑热闹,“明星项目”里现身少,这大概也是主动选择。之前听闻,某资方想投一个热门项目但进不去,最后还是请包凡出面牵线才投了进去。但翻看华兴近几年portfolio,几乎没有资方团购的“当红炸子鸡”。
说实话,虽然投法被人诟病,但这种团购案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执行效率高,提士气,给品牌加码,回报下限相对稳,募资时还能向LP讲个漂亮的故事。
但包凡的“不为”,我也能理解,我将其称之为“老炮的定力”——不取悦谁,算大账,拿结果说话。
我还真挺期待,“投资人包凡”的下张成绩单。
华兴募资